【主題旅遊入圍作品】陳立千/HAKKA
客家族群,一個令人感覺到熟悉又好像不是很熟悉的族群,我們對於客家族群的了解除了具有勤儉、純樸、硬頸的精神外,更著名的莫過於耳熟能詳的客家菜餚,例如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梅干扣肉、客家菜包、客家麻糬及客家擂茶等。
不過除了美味的菜餚,客家更有許多具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的特色值得我們更深入的品嘗。
今天就到全台灣客家總人口數最多的桃園市來趟客家人文主題一日遊吧!
第一站來到龍潭聖蹟亭
龍潭聖蹟亭入口處
左:龍潭聖蹟亭入口處大門 右:龍潭聖蹟亭說明牌
聖蹟亭源自於客家人對於文字的敬重,寫過文字的紙張以及書籍不能隨意地丟棄,因此建有專門焚化字紙的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
龍潭聖蹟亭內部全景
龍潭聖蹟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為全臺面積最大、保留中軸對稱的三進庭園格局,整體空間井然有序,具有莊嚴對稱之美以及崇高的視覺感受,可以深刻感受到客家人對於文字的敬重。來到這裡都會自然而然得莊嚴起來。
龍潭聖蹟亭石筆
一進門就會看到左右兩邊各有一根粗大的石筆,其除了具有讓人驚豔的高度之美以外,也更顯現出聖蹟亭的建造意義
左:龍潭聖蹟亭香爐 右:龍潭聖蹟亭祭祀台
再進去會依序看到祭祀台以及左方用紅磚建造而成的香爐,而正中間高聳而具藝術美感以及工匠巧思的就是聖蹟亭主體了。在這裡可以看到客家獨特的惜字文化以及精美的雕刻藝術。
龍潭聖蹟亭聖蹟亭主體
龍潭聖蹟亭主體的精美雕刻藝術
建議旅遊時間:40到60分鐘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凌雲村竹窩子段二十地號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門票:無
第二站來到一樣位於龍潭的三坑老街
三坑老街入口處
三坑老街為一個道地的客家村,「坑」在客家話中是水渠的意思, 剛好村中有三條水渠因而得名,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樣貌,是因為早期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而設計成這種型態。
三坑老街黑白洗
一進老街就可以看到黑白洗,為當地居民以前洗衣服的地方。
三坑老街永福宮
當地居民以永福宮為信仰中心,永福宮建於清乾隆56年(西元1791年),原本供奉三山國王,旨在保護居民安全,因來台開墾之初,水土不服,常有隱疾,加上當時為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而供奉;目前則主祀三官大帝(堯、禹、舜),已顯示與原住民已和睦相處且安居樂業。
三坑老街永福宮正殿
左:三坑老街永福宮石獅 右:三坑老街永福宮休憩區
過了永福宮,可以看見青錢第古厝,「青錢第」為傳統三合院住宅,建於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在當時,因張氏祖先在發生飢荒時私自發行「青錢」,使災民可憑青錢至錢莊兌換銀兩,因此,皇帝為嘉許他的善舉而賜「青錢第」為張氏堂號。
三坑老街青錢第
左:三坑老街青錢第三合院 右:三坑老街青錢第古屋特寫
當逛的累了餓了,老街上也不乏許多菜包、艾草包、客家肉粽、牛汶水、客家湯圓、客家菜等攤販、餐館,在這裡可以深刻感受到淳樸的風土民情,一個充滿人情味又復古的地方。
三坑老街客家粿
三坑老街客家麻糬
建議旅遊時間:120到180分鐘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三坑子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門票:無
第三站為桃園市客家文化館園區
在吃飽喝足後就可以來到下一站,桃園市客家文化館園區,為客家之旅畫下完美的句點。
客家文化館園區入口廣場
左:客家文化館園區館內之美 右:客家文化館園區館外客味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竣工於民國96年(西元2007年),園區充滿濃濃的客家氣息,除了文學音樂館,整個園區彷如迷你客家村莊。
客家文化館園區公園內的伯公
園區內有客家信仰的伯公,也就是俗稱的土地公,客家人極重視伯公,並且視如親人,伯公幾乎是無所不管。舉凡任何婚喪喜慶,都會迎請伯公參與,與閩南文化信仰的土地公不太一樣。
客家文化館園區公園入口處的奉茶文化
奉茶文化,客家人認為來者是客,常在路邊備有茶水讓過路人享用,如此無私的精神不僅展現出了濃濃人情味更凸顯客家人好客的精神。
有空也來這裡體驗一下奉茶文化,感受一下客家人濃厚的人情味吧!裡面真的有裝茶,可以喝喔!
建議旅遊時間:120分鐘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中正路三林段50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8:30–17:00 (週一與選舉日、國定假日休館)
門票:無